“法官,你好!”
近日,在家追更《法官你好》综艺节目,看到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人民法院牧区巡回法庭庭长、一级法官庞文秀扎根草原牧区,上午开庭、下午驱车170多公里为离婚夫妻分羊的平凡一天,他在艰苦条件下的坚守让人感动,同在法院工作,也想聊聊我眼中的法官:
精益求精的“领头羊”
“小耿,你看这个交通事故案件说理中加上这一句是不是更明确……”
以上是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程琳在审理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中的对话。
程琳副院长分管综合办公室财务、民事团队和太子庙人民法庭、汪仁人民法庭,同时办理部分民事案件,日常综合工作与业务工作交织,他却样样细致,总能在千头万绪中抓住重点、提纲挈领。办理案件他勇挑重担,复杂案件首当其冲;面对年轻人,他既是老师孜孜不倦传授法律知识,也像父亲一样鼓励我们在面对当事人时勇敢、淡定、从容。他在审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中发现被告同时起诉原告的另一起民事纠纷已经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同时原告因对裁判结果不服不断向上级机关进行信访。经过与双方多轮沟通,根据自己丰富的民事审判经验,程琳副院长认为该案具备调解的余地,遂联系执行法官一起就该案与执行案件一并调解,两起纠纷最终以调解方式圆满解决,实现矛盾实质性化解。
我眼中的“老黄牛”
2月9日,面露疲惫的黄沿胜法官一瘸一拐地走进办公室,坚持晚上加班和大家一起整理案卷。这些天,庭里的同事们和他案件的当事人都为他带病坚持工作、恪尽职守的精神激励和感动着。今年,黄沿胜法官已经年满59周岁,已是他临近退休的最后一年。今年年初他因糖尿病病发身体不适住院,但住院没几天,他就呆不住了,想着手头还有几个未审结的案件,时间不等人,不能让等候开庭的当事人白等,还有手头上的案卷要跟书记员一起抓紧归档。于是,他挺着身体不适坚持工作:通知当事人、审阅卷宗、撰写裁判文书、晚上跟大家一起忙案卷归档,当大家都劝他在家安心养病,他却总是笑着说:我“轻”伤不下“火线”,在岗一天,就要把工作干好,对案件负责,对当事人负责。
冲锋在前的“排头兵”
“不好意思,我周二安排了八个庭审,你这个案子的调解我们安排在中午12点……”
以上是民事团队负责人洪连庭长在楼梯口跟当事人打电话时的片段。
洪连法官是典型的二胎双职工家庭,二宝之前放在阳新老家,让婆婆帮忙照顾,距离工作单位很远,每周来回奔波。现在二宝上幼儿园,老大上小学,更是劳心劳力了。在工作中,她是风风火火“女汉子”,每件案子下来后,她第一时间开工,一刻都等不及。案子哪些在送达?哪些在诉讼保全?哪些在管辖异议?哪些能调解?哪些需要开庭判决?对于每件案子的审理流程,她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作为团队负责人,对于本团队的普法宣传、案卷归档、调研任务她都能提前筹谋,做好规划;在面对当事人调解时,她亦是颇具耐心的“知心姐姐”。在审理一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的案件中,因涉及多方当事人、调解难度大、所耗时间成本高,一般情况下法官们多会选择开庭后判决,正是她愿意花费大量个人时间投入该案调解中,最终耐心且贴心的调解另各方满意,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她说“当事人一通电话一个多小时都不肯挂,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委屈、有困难、想解决,他需要我们,需要我向他讲道理、说法律,其实当事人很多话都是反反复复不停重复,但正因为我愿意倾听,他们就愿意向我倾诉,这样才能从思想上把工作做通。”
任劳任怨的“主力军”
“今天元旦节,又过来加班啊?”
“还有几个案子判决书要写一下,我来加会儿班。”
以上是2023年元旦时与孔法官的对话。
了解法院工作的同志都知道,民事法官所办理的案件繁琐且量大,单从数量上来看,民事案件要占全院审判案件的一半以上,为了保持民事案件收案与结案的平衡,民事法官就必须多办案。孔扬同志身为年轻民事法官,为了多办案,放弃了大量的休息时间,长年加班加点工作,坚持下班晚走,经常休息时间主动加班,将一些审判辅助工作用加班时间完成,将优先的上班时间用在与当事人面对面的庭审与调解工作上。
在常人看来,法官是公平正义的主持者,法官职业是一份高尚的令人羡慕的职业。但放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我们看到的是,法官经常面对的是当事人的喋喋不休、哭喊吵闹甚至是暴力冲击、生命威胁等等,他们也是普通、平凡的人,也是大宝、二宝的爸爸妈妈,亦是年迈父母的子女,有喜乐、有忧愁、也有烦恼。来法院工作五年,回想起来,虽然辛苦,也会面临个体的自困,工作环境条件虽并没有节目中那么艰苦,但捍卫公平正义,传递司法温度的信念却是同样的。正是有这样一群可爱而真实的法官,他们用法律的刚性守护百姓切身利益,以司法的柔性传递暖心温度,让我对明天依然充满期待!